贵阳特色建筑在消失 老古董和新建筑如何协调发展
信息来源:g-v.cn 时间: 2012-07-03 浏览次数:589
如果一个城市的历史,仅仅靠书本来记录,那么关于它的记忆和文化,早晚有一天会消亡……
为缓解交通压力,2010年,喷水池环岛花园退出历史舞台;曾经为祭奠英雄们而得名的纪念塔,也于上个世纪50年代消失不见……
随着贵阳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,不少老建筑被拆除甚至夷为平地。其实不仅只有贵阳这样,在中国很多城市,许多老建筑因市区重建发展计划而遭拆毁,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城市特色在流失。
汤姆·米勒说:“高速增长已经使中国城市失去了它的特色”,作为一个有点自尊心的人,你愿意看着我们居住的城市就这样沦为别人的笑柄吗?关于了贵阳“老古董”和新建筑如何协调发展,请你也来一起献计献策吧。
纪念塔对年轻人来说
“只是个每天都要经过的车站”
在民国时期,喷水池和纪念塔是贵阳最著名的两个建筑。
如今的纪念塔也和喷水池一样,成了贵阳市民每天都可能提及的地名,只是对纪念塔本身的历史故事,却很少有人知晓。
“纪念塔对我来说只是个每天都要经过的车站。”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张笑着说,因为每天工作节奏很快,确实不知道纪念塔的其他历史背景。
“都在说纪念塔,但是我在这住了快三十年,从来没有看到过纪念塔的样子。”快三十岁的杨先生说,听说过纪念塔是为了纪念一批抗日战争的革命烈士,不过对这段历史很模糊。
对纪念塔的了解
白发稀疏的大爷也只知道些坊间口头流传
据民进贵州省委原副主委刘隆民介绍,纪念塔的全名叫“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”,“纪念塔”是百姓对这座碑的简称,该纪念碑原矗立于现在的新华路、市南路、青云路和神奇路的交汇口上。 “在我的印象中,塔的最下方是一个四方形的石台,四边都有石栏杆,每边都有入口。”刘隆民回忆说,石台上是一个上小下大的三棱梭标型巨塔,塔高三丈左右,据说是10.2米,象征102师。塔用白绵石砌成,就像一把银色的利剑直刺长空。塔的三个面都刻有柏辉章手书的“国民革命军第一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”19个大字,塔身有周素园先生的铭文,塔周镌刻了该师抗日阵亡将士的姓名、年龄、职务,整个纪念碑肃穆庄重,巍峨壮观。
“听说当时国民革命军102师在抗日战争中很勇敢,纪念塔是为了纪念他们,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拆除了。”白发稀疏的赵大爷在纪念塔居住了二十多年,他对纪念塔的了解大多都是来自街坊邻居的口头流传。
专家:寻找纪念塔的动机
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
刘隆民认为,102师为中华民族的存亡,前仆后继,英勇战斗,极为壮烈,回黔时只剩一千余人,连补充的兵源在内,共牺牲了一万二千多名将士。
为缅怀这些为国献身的官兵,柏辉章同贵阳各界人士及烈士家属共同倡议,并自己出资,同时向社会募捐部分资金,于1940年动工1941年完成,修建了这座弘扬民族精神的纪念碑。
“可以说纪念塔见证着贵州人的抗战,这是一部贵州籍官兵用血肉写成的历史,是一座铭刻着贵州人民抗日精神的丰碑。”刘隆民对102师的评价极高。
十年之后,即1952年,纪念塔被全部拆除。
据刘隆民说,当年柏辉章因现行反革命罪被处决,至于这跟纪念塔拆除有无联系无法知晓,当时拆除的原因据说是为了城市改造扩宽道路的需要。
“五十年代初,纪念塔一带晚上有时还有豺狗出没。”刘隆民回忆说,如今的纪念塔已经是贵阳一个车水马龙的地方。
现在,在纪念塔,除了车来车往和高楼耸立,虽然很难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当年抗战时期贵州军人的英勇故事,市民对纪念塔真实的原貌知之者甚少,不过和住在这里的老街坊聊起来,他们都能说上一两段102师英勇抗战的故事。
对纪念塔真实的面貌,刘隆民多次试图寻找照片辗转数次而不得,他感慨地说,寻找纪念塔的动机,不是在寻找哪一个具体将士包括塔的主修者的功迹,而是在寻找那些以身殉国、马革裹尸的贵州抗日英灵,寻找贵州人民艰苦卓绝、不畏强暴,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抗日精神。
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古董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